CCEHD政策简报No.10|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现状与早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CCEHD
发表时间:2019/11/23 22:30:00    最近修改时间:2019/12/5 22:40:35
摘要: 儿童营养健康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健康问题研究的重点,儿童营养不良通常也被视为反映国民健康状况及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正在逐年递减;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的营养健康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但另一方面,父母照料角色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在营养膳食监护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探寻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的迫切任务,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

题目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现状

与早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简介

吴一超

东南大学

    儿童营养健康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健康问题研究的重点,儿童营养不良通常也被视为反映国民健康状况及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正在逐年递减;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的营养健康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但另一方面,父母照料角色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在营养膳食监护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探寻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的迫切任务,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国内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始于2004年左右,主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教育、健康以及心理等方面。相对而言,关于留守儿童营养健康问题的文献较少,且实证结论并不一致。大部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现状差于农村非留守儿童以及城市流动儿童,表现为营养不良、身材矮小、消瘦、营养物质摄入量低以及易患由于营养不良所导致的贫血等疾病,且不同留守儿童类型以及不同人群特征之间还存在异质性。但还有部分前人文献指出留守儿童家庭收入的提高抵消了照料缺失所引起的儿童营养健康问题,因而导致实证结果并不显著甚至结论相反。还有大量实证研究是基于地方性调查数据,其调查范围有限,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明显,无法将其研究结论直接推广至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由此看来,现有研究的实证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对于留守儿童营养健康影响机制的探讨更为缺乏。因此,本课题建立在前人文献基础之上,旨在回答如下的研究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影响其营养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何?以及如何选择积极有效的保护机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二者各自具有一定的优点,且能够相互补足与印证。由此构建的因变量为儿童的各项营养健康指标,而主要的自变量为儿童的留守状态与日常照料信息。关于儿童的营养健康指标,本课题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最新的儿童生长标准来界定和构建儿童身材矮小与消瘦比率等指标,同时使用三日平均卡路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量这一信息来描绘儿童的膳食结构。关于儿童的留守状态信息,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18周岁以下儿童,本课题也将遵循这一界定标准,并根据过去12个月,孩子和父亲/母亲在一起居住的时间约有几个月这一信息,界定了三种可能的儿童留守状况,即父亲离家、母亲离家、双亲离家,以及非留守状况。其他控制变量还涉及影响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个人因素、父母因素、家庭因素及社区因素等,包括儿童性别、年龄、民族等,父母教育水平、身高、体重、就业状况等,家庭收入、成员规模、饮用水、厕所、做饭燃料等。

    经过实证测算、描述对比、以及影响机制的回归分析,本课题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首先,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儿童的营养膳食结构也随年代有了较大调整。根据CFPS数据测算的结果,从2010年至2016年全国身材矮小的儿童所占比例从37.3%下降到27.6%,全国消瘦儿童所占比例从16.9%下降到9.7%。同时,根据CHNS数据测算的结果,从1991年至2011年全国儿童的三日平均卡路里、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而三日平均脂肪摄入量则经历一定波动并最终小幅上升。其次,留守儿童群体的营养健康现状更加值得关注。留守儿童的身材矮小率与消瘦率都明显高于同期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四项主要营养物质摄入量在2004年之后也均低于同期非留守儿童。同时,母亲离家以及双亲均离家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现状影响更大,而具有专业知识的照料人,例如保姆和托儿所/幼儿园,能够对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起到改善的作用。再次,影响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现状的因素可能来自儿童自身、父母以及家庭环境。从儿童自身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身材矮小率显著下降,而消瘦率却显著上升,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也逐年增加;男童易遭遇身材矮小,而女童则面临消瘦,男童总体上对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均高于女童。从父母因素来看,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父亲的影响效果更大;父母自身的基因因素对其子女的身高体重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且父亲的身高因素更为重要,而母亲的体重因素则更关键。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收入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儿童身材矮小率与消瘦率,更对于儿童营养结构起到了改善与调整作用;家庭规模增加所带来经济负担的加重,尤其是饮食营养负担的加重,会导致儿童营养健康的恶化;相反,与儿童饮食卫生等相关的家庭基础设施则有效地改善了儿童营养健康现状。

    针对上述实证结果与结论,本课题提出以下三点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第一,关于本课题所构建的儿童营养健康指标,身材矮小与消瘦无疑是能够反映儿童营养不良的明确信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留守儿童抑或是非留守儿童,身材矮小率与消瘦率都已经显著下降。由此可见,儿童营养健康问题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另外,四类主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指标为连续变量,但其摄入量是否有适宜的标准学术界并没有讨论。第二,关于本课题所界定的留守儿童人群,前人文献中的定义存在诸多不一致之处,具体到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信息,也无法完全统一其标准,因此导致本课题在界定留守儿童群体时不免出现误差。而在两组数据内部,即使留守儿童界定标准统一,留守儿童人群内部也会随着年代的变迁存在结构上的异质性。第三,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的影响机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儿童的身高与体重主要取决于先天基因与后天养育,而后天养育又可区分为物质投入、家庭照料与儿童自身的运动发展。应用到本项目的研究主题,先天基因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身高与体重,且父亲的身高因素更重要,而母亲的体重因素则更重要;物质投入主要来自家庭人均收入;而家庭照料主要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饮食起居照顾,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日常照料,这也得到了回归结果上的印证。然而三者的影响效果孰轻孰重,以及儿童日常的运动是否对其后天身高体重的发展更具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如需了解完整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CCEHD)官方网站:

https://ccehd.bnu.edu.cn/xzyj/gzlw/82073.html

供稿

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

所有权利保留。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引用格式可参考“作者名称(年份):“文章名称”,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编号

[生成二维码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