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HD政策简报No.01|计划生育政策与儿童发展 ——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CCEHD
发表时间:2019/7/9 7:55:00    最近修改时间:2019/7/25 20:07:51
摘要: 认知能力是经济决策中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认知能力对个体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认知能力是个人发展,尤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指标。本课题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研究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经济学

题目

计划生育政策与儿童发展 ——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 者

赵忠

中国人民大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

徐慧

北京师范大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

张哲元

中国人民大学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政策之一,其特点是开展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政策内容复杂。我国政府于1962年启动了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0年实施了著名的独生子女政策,不同的省份、户籍和不同民族之间在起始时间、政策要求、奖惩措施等方面差异很大。201611日,中央政府正式将独生子女正常更改为二孩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开展了超过50年,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一系列政策一方面通对影响生育率、性别结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等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影响性格方面的个人行为等,对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认知能力是经济决策中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认知能力对个体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认知能力是个人发展,尤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指标。本课题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研究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本研究首次关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代际影响。随着时代变迁,先前受到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的个体也开始进行生育决策并养育后代。因此,考察独生子女特征的长期代际影响,将更加全面地评估计划生育的政策绩效。同时,本课题也将考察独生子女特征对后代认知能力影响的途径,将更加全面地解析计划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机制。

    (2)  从认知能力的决定因素角度来讲,本研究考察了父母是否独生子女这一特征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对已有的认知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做出边际贡献。并且,本课题的机制和渠道研究也将分析父母特征对子女认知能力影响的途径和方式,将更加全面地了解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3)  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余年后,2016年实施的二孩政策放松了生育限额,家庭将面临更加自主的生育数量决策,而且面临选择的有很大部分将会是独生子女夫妻。因此研究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后代发展的影响,可以为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实施与宣传、配套措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配套建议,同时该研究从现实意义上可以为夫妻的生育数量决策提供依据,为夫妻养育子女的方式提供借鉴。

二、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微观数据,通过实证研究了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语言和数学认知能力的具体影响,并且进一步探究了这种影响的机制,以及比较了这种影响在城镇与农村的差异。文章发现:

    1.  相比于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情况,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会使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降低约25.6%;但只要父母任意一方不是独生子女,就不会有显著的影响。

    2.  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对儿童语言认知能力的负向影响有如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1)代际传递。本文发现母亲是独生子女对母亲自身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代际传递对后代儿童的语言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父母养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独生子女倾向于更加以自身为中心,本文发现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会显著地降低父母陪伴子女的频率,从而负向影响到子女的语言认知能力。

    (3)子女的社交观念和行为。当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时,孩子就没有表亲,子女社交范围的客观缩小不但会直接地减少子女与他人密切交流的机会,同时会影响到子女主观的社交意愿。本文发现,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时,孩子有好友的概率显著降低,从而对其语言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3.  相比于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情况,在儿童受教育程度较低时, 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随着儿童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这种负向影响会越来越小,直至没有显著影响。这种结果直观的原因是,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逻辑和分析能力随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而这些能力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形成越来越重要;相比之下,父母行为和家庭特征对于儿童数学认知能力构建的重要性越来越小。

    4.  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1)代际传递,(2)父母养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两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5.  在农村地区,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语言和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与总体结果一致;但是在城镇地区,父母是否独生子女对儿童语言和数学认知能力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产生这种城乡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教育质量普遍更好,因此儿童参与学校学习以及课外学习的机会更多,并且学习的质量更高,因此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校内外的正规学习以及学校范围内的社交,所以儿童的认知能力受到家庭因素、父母行为和以亲属为主的社交的影响就更小甚至没有明显影响。

三、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与实施,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与其它经济政策、农村发展政策、社会政策的协同发展具有如下的含义和启示。

    1.  计划生育政策不应被当成孤立的人口政策看待

    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开展了超过5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政策之一,其影响除了直观的生育率、性别结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等人口统计特征之外,还会对人力资本投资、认知能力、性格等非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产生外溢作用,对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计划生育政策会产生显著的代际影响,这就使得计划生育的整体影响变得更复杂、更深远。因此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改革和发展方面,要更加全面地考虑计划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根据影响的异质性来考虑政策开展时面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为受众提供配套建议,而且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要与其它经济、社会政策的实施形成协同联动,最大化政策的社会效用。

    2.  “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的两面性

    我国于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政策的严格实施缓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态势,极大地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增加了对独生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明显地提升了独生子女政策之后的新生人口质量。但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部分负面影响,使社会的性别比更加失衡,同时独生子女会在性格上有更加负面的表现,比如更加以个人为中心,合作意识更少,与同伴相处更差,信任感和可靠性更低,更加厌恶风险,竞争力更低,更加悲观,认真程度更低等。而且,本文的研究还充分证明,独生子女对个人发展的诸多负面影响,会通过代际传递和观念行为而影响到下一代,进一步对后代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独生子女对下一代认知能力发展的负面作用,从而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补充措施,比如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和课外学习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和教育质量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加重视父母陪伴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视子女的社交倾向和良好社交行为,等等。

    3.  对新的二胎政策的实施的影响

    近十年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实施全面放开二胎的人口政策。但是二胎政策推行以来,并没有观察到适龄人群生育意愿和生育率达到预期的水平。事实上,二胎政策以后,进行生育决策的夫妻有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父母”,那么结合本文的研究,至少有三点矛盾制约着二胎政策的预期效果:一是经济能力与生育观念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与储蓄的增加,应对风险的工具的完善,家庭有更强的能力对更多子女进行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父母理应有更强的动机生育二胎,但是这些“独生子女父母”由于性格和观念上受到自身是独生子女特征的影响,例如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有更少的分享意识等,可能导致其生育观念倾向于生育更少的孩子。二是个人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矛盾。我国长期以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外迁,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日渐完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开始被社会养老和个人养老所替代,因此在夫妻进行生育决策时,会更少考虑养老需求,也就导致了“独生子女父母”更小的生育二胎动机。三是对家庭结构的观念变化。“独生子女父母”成长在规模较小的家庭当中,其对于家庭结构的认知更倾向于小规模的家庭,那么在“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生育决策时,他们没有切实体会过拥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结构,这与若做出生育多个子女的决策所形成的家庭结构之间构成了一个新的矛盾,从而制约着“独生子女父母”生育二胎。因此在新的二胎政策推行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们的生育观念、养老观念、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而在政策开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或补充,例如对新的生育观念多加宣传,让人们更多地意识到二胎政策的有益之处;适当考虑生育二胎的补贴,或提高对于二胎家庭子女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供稿

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

所有权利保留。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

[生成二维码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