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1-多维贫困理论与国际实践新进展
沈扬扬; 詹鹏
发表时间:2018/2/10 15:59:05    最近修改时间:2018/2/10 16:06:00
摘要: 多维贫困理念起源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推广于《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目前已经在14个国家形成官方标准。中国尚未在官方层面使用多维贫困指数,但新世纪以来的减贫目标都充分体现了“多维”思想。本文的综述逻辑是:首先比较一维贫困和多维贫困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多维贫困的内涵、发展和常用的测算思路。然后,比较分析多维贫困的优势。接下来,以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的官方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为例,给出多维贫困的国际实践。最后,回到中国扶贫实践,简评多维思想在中国扶贫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维贫困;可行能力;国际实践;精准扶贫

 

作者

沈扬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博士后)

詹鹏(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讲师)

 

一、引言

虽然中国评估贫困的官方指标是收入贫困线——2010年价格2300元/人/年,但实际的扶贫目标并不局限于提高贫困居民收入水平,而是包含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多方面的改善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且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从这个角度上,中国的扶贫实践已经先于政府官方扶贫标准的制定,以多维的视角认识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受数据收集和人类对贫困概念认识的限制,人们习惯于用收入、消费或其他货币尺度来测度贫困。由于仅使用单一指标测度,被称为“一维贫困”。纵观各国现行贫困界定标准,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倾向选用一维度绝对贫困线,发达国家倾向于使用相对贫困线。理由在于前者注重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后者超越了基本需求,更多地关注居民可能遭遇的相对排斥和不平等。

但一维贫困仅侧重于经济(货币)标准。事实上,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概念上是多维的(UNDP,19952、2010;World Bank,2000、20163)。于此同时,伴随经济运行机制复杂度的提高,单纯以收入(或消费)度量贫困所面临的局限性越来越大4,一维贫困难以成为贫困内涵的完美替代。伴随数据革命以及人们对贫困认知的丰富,多维贫困理论应运而生。追溯文献,多维贫困思想实际上在很早就被经济学家提出来。福利经济学家Cannan(1914)和Pigou(1920)认为贫困和福利问题远非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指标能够轻松描述并解决,并提出构建综合性度量体系的设想。阿玛蒂亚森(Sen,1976)则为多维贫困构建了理论基础——“可行能力”理论。该理论衍生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人类贫困指数(HPI)和多维贫困指数(MPI)。其中,以落脚于微观个体的多维贫困指数(MPI)政策含义最为突出。

现阶段,包括中国等65个国家及国际机构加入到该指数的探索阵营当中5,其中,14个国家已经将多维贫困标准应用于指导本国的反贫困实践。那么,作为一种新兴贫困界定方式,多维贫困标准会对我国具有怎样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怀揣上述问题,后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一维贫困演进历程,明确其优劣性质。第三部分,介绍多维贫困理论、构建方式和全球多维贫困指数。第四部分以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基斯坦为例介绍多维贫困的实践。最后,结合我国扶贫经验与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

1 参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

2 参见1995年约翰内斯堡公约。

3 参见:http://www.ophi.org.uk/world-bank-multidimensional-poverty-measurement-workshop/,以及http://www.ophi.org.uk/ophi_stories/measuring-global-poverty-atkinson-report-launch-4-november-2016-characterised-by-honesty/

4 Ravallion(2011)提出,考虑市场价格在反映需求方面的欠缺,收入/消费方法不足以全面反映贫困。还可参见Alkire & Seth (2015)。

5 参见:http://www.mppn.org

 

[生成二维码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