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IFPRI高级研究员陈志钢做客北师大
孙越
发表时间:2016/12/5 9:26:11    最近修改时间:2016/12/24 10:30:01
摘要: 2016年12月2日下午两点,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办主任陈志钢教授,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洁颖女士,应邀来到后主楼1710会议室,带来了一场关注民生的讲座,题为国际贫困瞄准的经验及对中国启示。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主任也应邀参与交流研讨。
关键词:贫困; 收入分配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2016年12月2日下午两点,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办主任陈志钢教授,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洁颖女士,应邀来到后主楼1710会议室,带来了一场关注民生的讲座,题为国际贫困瞄准的经验及对中国启示。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主任也应邀参与交流研讨。

首先,陈教授简要介绍了目前全球贫困的状况,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全球仍有近10%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但同时按照历年发展趋势以及各项扶贫政策的积极展望,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有望在2030年实现。与会师生对于世行数据的真实性保有异议,这就同时牵出贫困测量的复杂性问题,除去以往划定单一贫困线的做法,陈教授又介绍了多维贫困指数MPI、全球饥饿指数GHI、营养不足Undernourishment这三种参数及统计情况。接下来,陈教授对于国际贫困瞄准这一主题做了详细阐述。目前贫困瞄准工作有两种易发的瞄准偏误,一种是贫困人口的漏出,即政策没能使部分目标群体获益;另一种是误瞄准,即目标群体之外的人获益。这两种偏误的发生于瞄准的成本及方法有关,据此有学者提出贫困地图绘制Poverty Mapping,并且世界银行、IFPRI等在过去二十年间与地方研究人员完成了30多个国家详尽的贫困地图,但由于普查与家计调查数据质量要求高,普查数据调查频率低,国际贫困地图绘制难度大。世界银行跟踪贫困瞄准项目后发现,贫困瞄准有效,但因地制宜,差异较大。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也是一种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贫困瞄准方法,目的在于给极端贫困的家庭提供短期援助,但附加条件旨在促进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在拉丁美洲已有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贫困瞄准的经验对于中国贫困瞄准工作有很大启示,如何瞄准,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以及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部分开展,表明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力度与决心,但同时也有扶贫效果的反复问题---贫困的进入与退出,国家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已采取相应举措,如医疗保险改革等。

最后,范主任总结到此次研讨效果显著,并督促将相关内容办成简报等形式,以期在更大范围引起讨论。

 

[生成二维码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