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大社会调查中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

发表时间:2013/7/19 15:02:21    最近修改时间:2013/7/19 15:02:21
关键词:人民生活

 

  7月17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举办《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新书发布会召开。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晗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李晗)2013年7月17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于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了《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新书发布会。数据来源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具体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以下简称CFPS)项目在2010和2012年两期的追踪数据。CFPS是一项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性的大型社会追踪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之一谢宇教授在介绍本次调查成果时指出:“不能简单看待中国社会,它具有很强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异质性。”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完成,主要作者为谢宇、张晓波、李建新、于学军、任强。CFPS希望通过长期收集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数据,真实记录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变迁。 CFPS在2010年的基线调查中共确定受访家庭14960户,受访个人57155名,并于2012年对全部家庭及个人样本开展了首轮追访。两期调查共完成问卷约22万份,访问时间累计约达73000小时。本次调查运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当前中国在收入分配、贫困与失业、教育、认知能力、医疗与健康、少儿发展、性别差异、人口流动、住房、婚姻与家庭、观念与态度共11个民生相关专题的发展现状、变化趋势及演变机制。

  收入:中产阶级显著增多,基尼系数较2010年下降

  在收入方面,报告指出,近两年中国家庭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2年全国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13033元,中位数为8984元。自2010—2012年,人均纯收入的均值名义上增长了26%,中位数名义上增长了34%。工资性收入成为城乡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家庭收入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收入远高于西部地区,城镇收入高于农村。2012年,东部地区如上海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29125元,西部地区如甘肃仅为11441元;城镇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16491元,农村仅为10050元。谢宇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中位数增长率超过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个现象说明中国中产阶级(相比其他阶层——记者注)增长最多。”

  报告基于CFPS数据估计了当前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指标,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9,相比2010年的0.51略有下降。该结果低于西南财经大学估计的0.61的基尼系数水平,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基尼系数水平基本接近,稍有偏高。

  报告指出,中国基尼系数下降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近两年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其与城镇家庭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其二是中等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与富裕阶层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从其他指标上看,收入排名在全国最高第10%的家庭的收入水平是排名在最低第10%的家庭的13倍,中国贫富两极的差距依然较大。而且,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在城镇)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阶层,这说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就业:城镇人口的失业率在4.4%—9.2%之间

  在贫困问题上,报告参照多个贫困标准并同时使用收入和支出数据,计算得出2012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低标准估计约为7%,高标准估计为13%,均高于基于官方数据得出的贫困率。但报告同时发现,2010—2012年贫困水平呈下降趋势,2010年的贫困家庭中有近七成在两年间实现了脱贫,另有近8%的家庭虽未脱贫但贫困状况得以改善,这肯定了近年来国家反贫困的成效。在失业问题上,报告在全面探讨失业率的调查和计算方法后,估算得出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失业率在4.4%—9.2%之间。总体来讲,中国的失业率较低,女性失业率并不明显高于男性,高教育程度群体的失业率较低。 
会议中,有媒体人士指出本次报告发布的失业率与国家统计局数据有差别,课题组成员指出这一数据包含了未登记失业人口,而对比其他国家,谢宇教授认为10%的失业率可以算做一条线,中国目前失业率低于10%,因此失业率不能算高。

  教育:“因贫失学”现象在低收入家庭中普遍存在

  在教育方面,报告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教育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些方面包括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及子女升学等。在教育期望上,CFPS数据显示,父母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家庭中,有71.1%的家庭期望子女能够读完本科或以上;父母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家庭中,有93.7%的家庭期望子女能够读完本科或以上。但总体来说,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普遍较高。在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上,处于最低25%收入水平的家庭对少儿子女的年教育投入为1403元,而处于最高25%收入水平的家庭对子女的年教育投入为3607元,后者是前者的将近3倍。

  在升学率上,2010—2012年期间,父母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中只有71%从初中升入了高中,74%从高中升入了大学;父母教育水平为初中的学生中有92%从初中升入了高中,88%从高中升入了大学;父母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学生中有98%从初中升入了高中,95%从高中升入了大学。报告还发现,中国家庭在对目前少儿群体的教育期望和投入上已经没有显著的性别偏向,但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如,农村家庭中的高中生有78%升入了大学,而城镇家庭中这一比例则为92%。

  在认知能力方面,报告指出,少儿样本的各项认知能力得分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成人样本则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大体来讲,女孩的认知能力水平高于同龄男孩;女性成人的字词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低于男性,但记忆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高于男性。非农户口人群的认知能力高于农业户口人群。报告同时指出,认知能力水平对个体的行为、经历、成就和健康等方面均有影响:对于10—15岁少儿来说,认知能力越高,英语水平越高,发生抽烟、喝酒、早恋等问题行为的概率越低;对于成人来说,高认知能力者收入更高,入党的可能性也更大;对于老年人来说,高认知能力者健康状态较好,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概率较低。

  医疗:“新农合”覆盖率提高到2012年的87.4%

  在医疗上,一方面,中国的整体医疗状况有所改善。如,“新农合”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由2010年的77.5%提高到2012年的87.4%。另一方面,不同群体的医疗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如,在选择去综合或专科医院就医的比例上,最高教育程度者比最低教育程度者约高30个百分点;高收入水平者比低收入水平者约高20个百分点;非农人口比农业人口约高30个百分点。

  在健康状况上,地区差异与群体差异依然存在:人均GDP高的省份优于人均GDP低的省份;男性优于女性;有配偶者优于无配偶者;高教育程度、高收入者优于低教育程度、低收入者;非农人口优于农业人口。而且,不同群体间健康状况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高社会经济地位者更容易恢复及保持健康。

  在少儿发展上,中国少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尤其是身高与体重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儿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显著下降,近视率迅速上升。男孩发生吸烟、饮酒、早恋等问题行为的比例远高于女孩。相比于农村家庭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少儿,城镇家庭和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少儿更健康(身高、体重),参与体育锻炼更频繁,自尊程度更高,精神状态更好,认知能力更强,普通话使用更频繁,自我的教育期望更高,家长对其教育的投入(如参加课外辅导班)更大。农村少儿比城镇少儿更加认可先赋因素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其自我的教育期望远远低于父母对其的教育期望。

  住房:城镇家庭住房市值的地区差异大

  在人口流动方面,报告指出,中国当前的人口流动具有选择性,即劳动力年龄人口、未婚、具有相对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身体与心理相对更健康的人口更有可能发生流动。人口流动有助于经济收入的提高。 
在住房上,2012年全国家庭住房建筑面积的中位数为100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家庭分别为80和120平方米。全国农村住房设施条件明显不如城镇,但相比2010年,2012年农村家庭的住房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卫生设施不完备的比例在降低。2012年全国家庭存在居住拥挤情况(如老少三代同住一室)的比例为14.0%,相比2010年也有所降低。2012年全国有87.4%的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有近80%的家庭拥有一套住房,有超过10%的家庭拥有两套或多套住房。全国城镇家庭现住房市值的中位数为25万元,每平方米市值中位数为2587元。 
不过,城镇家庭住房市值的地区差异极大,上海现住房每平方米市值的中位数为15036元,而河南、甘肃均不超过3000元。2012年全国城镇家庭现住房的房价收入比为6.3。房价收入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在五省市中最高,为16.4;广东、甘肃则均不超过6。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也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房价收入比越高,意味着改善住房更为困难。

  家庭:2000年后结婚的夫妇中同居率升至32.6%

  在婚姻方面,中国人的婚姻状况总体较为稳定,2012年成年人口处于在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77.7%,;处于离婚状态的比例很低,仅为1.2%。但2010—2012年在婚的比例有所下降,同居和离婚的比例都略有上升,婚姻不稳定的情况有所显露。全国有12%的初婚夫妇婚前同居过。婚前同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1970年以前结婚的夫妇婚前同居的比例仅为1.8%,2000年以后结婚的夫妇婚前同居的比例则上升到了32.6%。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夫妇的教育程度越高,婚前同居的可能性就越大。同质婚(夫妻双方社会经济地位相当)和女性向上婚(妻子社会经济地位低于丈夫)是当前中国婚姻匹配的主要形式。

  在家庭居住结构上,全国家庭中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比重相当(约各占1/3),四代及以上户的比重很小。在家庭养老上,农村老人得到子女经济帮助的比例高于城市,而向子女提供经济帮助的比例低于城市,养老的压力在农村更严重,而“啃老”的问题在城市更明显。丧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健康状况较差的女性老人得到子女的帮助更多。

  在性别差异上,女性的地位总体在提高,但与男性的差异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尽管教育获得上的性别差异正在缩小,如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性别差异在低年龄组几乎不存在,但在专业选择、因贫失学、非学历教育等方面,女性依然处于劣势。二,女性的劳动参与比男性低20%,女性管理人员的比例比男性低40%。并且,随着职业地位等级的提高,女性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三,男女收入差距始终存在,2012年女性平均收入比男性低30%。收入的性别差距在低教育程度群体中更明显。四,女性的家庭地位仍低于男性——她们拥有家庭决策权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但同时承担着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这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不过,当妻子的教育水平相对于丈夫的教育水平越高,她们越有可能拥有家庭决策权。五,女性更多地参与宗教团体、群团组织和其他非正式组织,男性则以参与专业协会和党政组织为主。男性较之女性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更广泛,掌握的社会和政治资源更多。

  主观态度:婚姻影响居民个人满意度

  在主观态度和观念方面,报告指出:一,2012年全国居民对当地政府的总体评价呈正面。20—50岁的居民对政府评价总体水平比年轻人和老年人低。教育水平高的居民对当地政府评价水平较高,与政府工作人员发生过负面互动的居民对政府的评价较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居民对当地政府的总体评价比其他地区低。二,贫富差距被各类群体一致认为是当前中国社会最严重的民生问题。三,全国居民中54%的人认为大多数人可以信任。居民对不同人群的信任度从高到低分为四阶梯,依次为父母、医生/邻居、干部、陌生人。四,中国父母总体上属于奉献型家长,绝大部分父母认为应该为子女节衣缩食,为了孩子即使婚姻不幸福也不应该离婚。五,全国居民个人综合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分为3.0(总分为5.0)。教育程度越高者个人满意度越高。20岁以下居民中未婚者个人满意度最高,20岁以上居民中在婚者个人满意度最高,40岁以上依然未婚者满意度远低于其他人群。健康自评较差或变差的人群个人满意度总体下降。 
谢宇教授在发布会上强调,学者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经历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尽量减少对社会现象做出带主观价值判断的评价,应尽可能地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社会面貌。好的数据与好的实证研究因而至关重要。《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收集准确、真实、客观的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如实统计、分析和汇报数据结果。全书所做的学术研究以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支撑,既不是空谈,也不是炒作,希望能够经得起学术批评,经得起时间考验。

  在此次发布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同时还向学术界发布了2010年和2012年的CFPS数据,希望这些数据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使用这些数据,做出更多有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成立于2006年9月,是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的数据调查平台,也是北京大学开展中国社会问题实证研究的跨学科平台。中心有一支专业化的社会科学调查队伍,利用最新的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中心组成了由北京大学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顾问机构,为中心的学术发展提供咨询,帮助设计抽样和问卷等技术环节。经过7年的发展建设,中心目前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调查能力强、运作正规的学术调查机构。中心从2009年起组织专家学者利用CFPS数据撰写中国民生报告系列,至今已正式出版5期。

转自: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